近日,深州市醫院外三科獨立完成首例腰疝R-TEP手術(腹腔鏡下全腹膜外腰疝無張力修補術),填補了市醫院在此類手術技術方面的空白,開啟了市醫院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新篇章。
患者張某,男,66歲,因發現左側腰部可復性包塊以及雙側腹股溝區可復性包塊2年而入住外三科,完善CT檢查,診斷為左側腰疝合并雙側腹股溝疝。
![]()
由于腰疝為臨床少見疾病,且該患者同時合并雙側腹股溝疝,經科內分析討論認為:該患者為多處疝,如果采用傳統手術,需三處開放刀口,創傷過大、術后患者痛苦大、恢復慢,如采用腹腔鏡手術,僅需幾處一公分及零點五公分戳孔,大大降低了對患者腹壁結構的破壞,術后患者痛苦小、恢復快,而且借助腹腔鏡的作用,手術解剖、手術操作更精準,決定為患者施行“腹腔鏡下左側腰疝無張力修補術(腰疝R-TEP手術)+雙側腹股溝疝腹膜前修補術”。由于該手術為腹腔鏡下精細操作,且為醫院首例,外三科高度重視,上報醫務科,與手術室、麻醉科充分溝通,精心制定了詳細的手術計劃,從病人體位到戳卡設計及手術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術前規劃,并做好了各種應急預案。
![]() ![]()
通過與家屬詳盡細致的溝通,家屬同意行腹腔鏡下腰疝和雙側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外三科副主任潘敬增與管床醫生劉森共同為患者施行了手術。手術歷時兩個多小時,過程順利。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無明顯不適,術后3天出院回家休養。隨訪患者康復順利,對手術效果和醫院的技術水平非常稱贊。
![]()
醫療技術是醫院的立院之本,深州市醫院始終把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作為打造醫院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外學內創”等方式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努力讓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外三科聯系電話:0318—3117032
![]() ![]()
腰疝,是指發生在第12肋至髂嵴之間的腹后外側壁,后腹膜脂肪和(或)腹腔內組織臟器經過此處上腰三角或下腰三角的薄弱缺損,突出到體表所形成的腹外疝稱為腰疝。臨床比較少見,發病率較低,得腰疝者,男性占65%,女性占35%,以老年人發病較多。
![]()
腰疝的臨床表現:腰疝可分為有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類型。
1.先天性腰疝:發生于出生后不久的小兒,一般在小兒哭鬧時在髂嵴上方、腹外斜肌最后部分與背闊肌之間,發現有一半圓形突起腫物,柔軟、無壓痛、表面皮膚正常,?捎|及位于腫物內的腸管,按壓時可聞及腸鳴音,哭鬧時腫物增大,安靜時可回納消失,回納后在側后腹壁可觸及卵圓形缺損。
2.獲得性腰疝:多發生于年老消瘦者;颊叨酂o不適主訴,僅于腰部見一緩慢增大的腫塊,腫塊質地軟而且易于回納,站立時明顯,側俯臥位時消失;部分患者有局部脹感或牽拉感。觸診可有咳嗽沖擊感。巨大腰疝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癥狀。
腰疝的檢查及診斷:
檢查:超聲或CT檢查,可發現局部缺損和進入腰部的腹內臟器。
診斷:根據病史、細致的體檢、結合超聲或CT等影像學檢查一般即可確診。但有時需要與腎臟等側腹壁切口手術造成的側腹壁膨出相鑒別,腰疝有明顯的缺損,而腹壁膨出只見到局部肌層變薄膨出,并沒有顯著缺損環形成。
腰疝的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適應證①2歲以內小兒,隨年齡增長腹壁肌肉會不斷發育,局部裂隙可逐漸縮小,此類先天性腰疝可暫不手術。②沒有明顯臨床癥狀的較小腰疝患者。③有明顯手術禁忌證者。
(2)方法均為物理方法,使用有彈性的腹帶局部保護,對于小兒患者可以等待進一步的發育后使腰疝自愈,對于成人僅能起到防止疝環進一步增大的作用,不能治愈。
2.手術治療
腰疝修補手術是治療的基本方法。
(1)適應證①2歲以上的小兒,經非手術治療疝囊無明顯縮小者。②腰疝較大且有明顯臨床癥狀者。③腰疝發生嵌頓者。
(2)手術原則與方法:可以采用開放或者腹腔鏡手術,以開放手術相對容易、對腹腔干擾少。開放手術時找到疝環,游離疝囊,小的疝囊不必切開,大的疝囊回復疝內容物后,可切除疝囊或將疝囊翻轉。小兒主要做局部組織修補;成人可放置補片,修補方法是先游離腹膜前間隙,然后置入補片做Sublay修補,補片上方的缺損可以關閉也可以不關閉。也可行腹腔鏡下經腹TEP、TAPP、IPOM手術。
隨著手術技術的演變及材料的進步,目前手術方案首選后入路腹腔鏡下無張力修補術,也就是我們為此病人做的R-TEP手術,相對于開放手術及其它術式,避免使用防黏連補片,病人更加省錢,術后疼痛更輕,復發率更低,恢復更快!
|